欢迎来到 - 多学网 - http://www.duoxue8.com !
当前位置:多学网学习教育教案大全八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11-11 12:03:49]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八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804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标签:八年级语文教案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小结:可见,五到八句写了对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第八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豪情达到极点。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低头却见楼下宛溪水长流不断,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无以排遣。这种无以排遣的苦闷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以下四句就表达了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慨。
第九、十句:是本诗的又一大转折,也是本诗的名句。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阳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第九句借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浇愁,原想解脱,结果是愁上加愁。第十句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呼应,道出了不得志的苦闷之深。诗人长期陷于一种“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方式,即“散发弄扁舟”。
第十一、十二句:不称意:不如意;散发:古人束发戴冠,而散发就是不束发、不戴冠,有不受拘束、狂放不羁和隐逸不仕两重意思。明朝:第二天早晨。弄扁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扁舟,小船。这里有泛游江湖、归隐江湖之意。
小结: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跳跃,语言明朗朴素,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豪放与悲愤共存,天真与苦闷统一,形成太白独特的“纵逸”风格,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也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另外,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渔家傲》
范仲淹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反映边塞军旅征战生活的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齐背“黑云压城城欲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这首词通过对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的描写,表现词人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提到词,大家已不陌生了。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渔家傲”。
背景: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守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当时边境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谥号“文正”,他的文章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全词,同学整体感知。
明确:秋天的西北边疆风景非常奇特。大雁向衡阳南飞,对西北的荒凉之地毫不留恋。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在重重叠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  一杯浊酒让人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但敌兵未溃,功业未成,边境未安,尚不能归还。笛声悠远,寒霜满地。将士们深夜不寐,将军愁白了头发,征夫落泪。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上阕:着重写景。写了什么样的景呢?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一句话交待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及环境,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因为词人是南方人,所以这北方的秋景让他感到非常奇特。那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出来,哪一句?
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呢?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古代传说,秋季雁南飞避寒,到衡阳即止。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这一句烘托出荒凉,极写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
接下来从听觉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如边塞的风声、草声、马嘶声、驼羊悲鸣声、牧 人的吟啸声、胡茄羌笛声等。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进一步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千嶂:像屏障一样的群山。在重峦叠嶂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这一句从听觉转入视觉,尽括了悲凉苍茫的气象,展现了悲凉壮阔的北国风光。“孤城闭”三个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阕做铺垫。
小结:可见词人笔下西北边境的秋景,是多么得悲凉奇异!也显示出边地生活的艰辛和军事形势的严重。
下阕: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又抒发什么样的情呢?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浊酒”。“一杯”与“万里”造语悬殊,暗衬乡愁。这一句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边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呢?可是尚未破敌立功,回乡之计从何谈起?燕然未勒:是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的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在碑上刻字记功。这个典故道出了词人守边御敌,不胜不归的决心。这两句是本词的名句。
羌: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五胡”之一。笛本出于羌中,故称“羌管”。笛声悠远,寒霜满地。这一句是写景句,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可见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表现出边地之苦。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戍边士卒。而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征夫为什么落泪?显然都是因“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可见,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小结:全词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当推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宋词大家都已知相当熟悉,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元代的曲这种文学样式。今天我们欣赏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元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那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元代出现了最杰出的大戏剧家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马致远的《汉宫秋》。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他的散套《夜行船•秋思》是其名世代表作,另一首写景小令《天净沙•秋思》以28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图,堪称“千古绝唱”,是其小令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被称为“秋思之祖”,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浙江行省官吏。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同学整体感知。
明确: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悲痛到极点的游子,飘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1:齐读曲子。根据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很明显,这首曲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三句纯粹写景,大家看看这三句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结束。
Tag: 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资料大全教案大全 - 八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