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多学网 - http://www.duoxue8.com !
当前位置:多学网学习教育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促两岸关系发展 谋炎黄子孙未来

促两岸关系发展 谋炎黄子孙未来

[11-11 12:01:09]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历史学习方法   阅读:278
促两岸关系发展 谋炎黄子孙未来,标签:历史学习方法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国共关系与祖国统一大业专题复习

◇ 重庆  林桂平

【知识体系】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1. 1924—1927年:合作。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但后来国民党右派破坏国共合作,制造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2. 1927—1937年:对抗。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探索出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与国民党政权对峙。同一时期,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实现,国共十年对峙基本结束。
    3. 1937—1945年:再合作。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公布,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自中国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4. 1946—1949年:再对抗。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勾结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两党再次走向对抗。经过三年内战,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二、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之间从此处于对峙状态。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即“三通”)。1983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即一个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95年,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难点解析】
    一、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基本因素
    1. 两党的阶级性质。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 社会主要矛盾。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 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例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美英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二、对国共两党“和则两利,分则两伤”的认识
    在中国近代后期的历史上,国共两党两度携手合作,又两度分道扬镳,这种复杂的关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后期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乃至当代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形成,是当时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共两党始终存在着共同的敌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共两党的共同敌人是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的共同敌人则是日本侵略者。
    大革命失败以后,十年内战使国共两党受到重创,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大片国土惨遭日本侵略铁蹄的践踏。第二次国共合作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历史新篇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从上述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教训来看:“和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国共两党必须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方能为祖国统一做出贡献。

【题型解析】
    1. (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卷11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 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C. 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解析:此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说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主张,从“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不是“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从“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是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因而A、B、D三项完全被排除。
    2. (2005年文综全国卷Ⅲ第21题)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是
    A.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 国民党营垒出现分化
    C.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本题考查教材理解能力。中共中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主要依据是日本大举侵华,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这两道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3. (2005年文综北京卷第16题)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迄今已经实现的主张是 ①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 ②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③开放海峡两岸探亲旅游 ④结束海峡两岸军事对峙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此题考查辨别理解能力,需要对比历史与现实。《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主张,停止炮击金门和开放海峡两岸探亲旅游已经实现,而结束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和实现“三通”迄今尚未实现。
    备考复习启示:通过剖析2005年高考涉及国共关系和祖国统一的试题的命制思路,我们发现其侧重点有二:一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辨析能力,属于一般层次的考核要求;二是运用学科基础知识综合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属于较高层次的考核要求。给我们的启示是:高考侧重学科内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查。在高三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在把握好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深挖教材内容体系,提高学科能力。

【创新题设计】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和平之旅”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访问大陆,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对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报告(1956年)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台湾与大陆分离的原因,并指出目前实现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材料二  事实证明,台湾海峡局势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为了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也为了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政府仍然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不变,仍然坚持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不变,仍然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是,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中国政府白皮书: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2000年2月21日)
    (2)结合材料指出“三个如果”的立场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国家利益的。
    材料三  2005年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时,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胡锦涛提出的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的认识。

[1] [2]  下一页


促两岸关系发展 谋炎黄子孙未来 结束。
Tag: 炎黄子孙   历史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资料大全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促两岸关系发展 谋炎黄子孙未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