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怎样“生疑”
[11-11 12:01:09]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初中学习方法 阅读:725次
读书怎样“生疑”,标签:初中学习方法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读书有疑的“疑”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书中的内容、观点不能理解,这是低层次的“疑”,本文暂且不论;我们这里要说的“生疑”是指发现书中的谬误或对书中的见解产生异议,这是高层次的“疑”。现在大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和培养,“读书质疑”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因为有疑才能有突破,有疑才能有创造。
下面就说说几种“生疑”的方法。
一、验以语境。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是一个系统,构成一个特定的语境。如果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放到整个语境中去看,不通,不合,那就可“疑”了。比如龚自珍《病梅馆记》中有一句说:“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以歌为美,正则无景;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高中语文第二册把“固也”解释为“固然如此”.“固然”,表示对某种事实的承认,说“固然如此”就意味着龚自珍承认“或曰”是有道理的,但我们统观全文后就会发现,龚自珍根本不承认那是有道理的,相反,他认为那正是“天下之梅皆病”的祸根。这样,“疑”就产生了。那么这个“固”应该怎么解才通呢?根据语境可判断它是个贬义词,可解为“固陋”,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的“固”字相近。
二、验以事实。对读物上的某些观点,哪怕是众论一致的观点,如果我们肯于用事实去验证它,也常常会发现它的可疑之处。比如有一段东汉陈蕃的故事,常常被论者引用,说是有一天,陈蕃父亲的朋友薜勤来访,见陈蕃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薛勤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不?”论者都认为陈蕃自命不凡而薛某批评得在理。但我们联系事实一想,疑问就来了: 陈蕃的一生究竟如何? 查《后汉书》,那里说陈蕃确有“扫天下”之志且有“扫天下”之为,而关于薛勤造访的事,传记中则没有记载。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一想, 疑问就更多了: 不是有许多毁家纾难的老前辈吗? 不是有宁居陋室而毅然把全部积蓄捐献给国家的退体老人吗?而有些人自己的“安乐窝”经营得相当“现代化”了,又何尝想到过“扫天下”?可见能“扫一屋”者来必能“扫天下”,而“一屋不扫”者未必不能“扫天不”。“扫一屋”为私,“扫天下”为公,这两种“扫”之间实在没有多少必然联系。
三、验以规律。某些读物涉及的只是具体问题,是讲“小道理”的,我们就可以用一般规律,用“大道理”去检验它,如果不合,则“疑”生焉。或者把这种“小道理”推而广之,看能否说得通,如果不通,“疑”亦生焉。如有人著文说岳飞是“愚忠”,因为他受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他所谓的尽忠报国只不过是保卫赵宋王朝,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我们不妨“推而广之”验证一下。诸葛亮是不是“受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只不过是在维护刘汉封建王朝呢? 魏征呢? 文天祥呢? 还有许许多多封建时代的政洽家、军事家呢? 还有从屈原到杜甫等一系列的诗人呢? 他们要不要统统划入“愚忠”之列? 如果可以,那结论必然是“无忠不愚”,但这样的结论恐怕很难令人接受。所以,“岳飞愚忠”说可疑。
读书怎样“生疑” 结束。
读书有疑的“疑”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书中的内容、观点不能理解,这是低层次的“疑”,本文暂且不论;我们这里要说的“生疑”是指发现书中的谬误或对书中的见解产生异议,这是高层次的“疑”。现在大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和培养,“读书质疑”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因为有疑才能有突破,有疑才能有创造。
下面就说说几种“生疑”的方法。
一、验以语境。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是一个系统,构成一个特定的语境。如果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放到整个语境中去看,不通,不合,那就可“疑”了。比如龚自珍《病梅馆记》中有一句说:“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以歌为美,正则无景;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高中语文第二册把“固也”解释为“固然如此”.“固然”,表示对某种事实的承认,说“固然如此”就意味着龚自珍承认“或曰”是有道理的,但我们统观全文后就会发现,龚自珍根本不承认那是有道理的,相反,他认为那正是“天下之梅皆病”的祸根。这样,“疑”就产生了。那么这个“固”应该怎么解才通呢?根据语境可判断它是个贬义词,可解为“固陋”,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的“固”字相近。
二、验以事实。对读物上的某些观点,哪怕是众论一致的观点,如果我们肯于用事实去验证它,也常常会发现它的可疑之处。比如有一段东汉陈蕃的故事,常常被论者引用,说是有一天,陈蕃父亲的朋友薜勤来访,见陈蕃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薛勤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不?”论者都认为陈蕃自命不凡而薛某批评得在理。但我们联系事实一想,疑问就来了: 陈蕃的一生究竟如何? 查《后汉书》,那里说陈蕃确有“扫天下”之志且有“扫天下”之为,而关于薛勤造访的事,传记中则没有记载。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一想, 疑问就更多了: 不是有许多毁家纾难的老前辈吗? 不是有宁居陋室而毅然把全部积蓄捐献给国家的退体老人吗?而有些人自己的“安乐窝”经营得相当“现代化”了,又何尝想到过“扫天下”?可见能“扫一屋”者来必能“扫天下”,而“一屋不扫”者未必不能“扫天不”。“扫一屋”为私,“扫天下”为公,这两种“扫”之间实在没有多少必然联系。
三、验以规律。某些读物涉及的只是具体问题,是讲“小道理”的,我们就可以用一般规律,用“大道理”去检验它,如果不合,则“疑”生焉。或者把这种“小道理”推而广之,看能否说得通,如果不通,“疑”亦生焉。如有人著文说岳飞是“愚忠”,因为他受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他所谓的尽忠报国只不过是保卫赵宋王朝,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我们不妨“推而广之”验证一下。诸葛亮是不是“受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只不过是在维护刘汉封建王朝呢? 魏征呢? 文天祥呢? 还有许许多多封建时代的政洽家、军事家呢? 还有从屈原到杜甫等一系列的诗人呢? 他们要不要统统划入“愚忠”之列? 如果可以,那结论必然是“无忠不愚”,但这样的结论恐怕很难令人接受。所以,“岳飞愚忠”说可疑。
读书怎样“生疑” 结束。
Tag: 初中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资料大全,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