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多学网 - http://www.duoxue8.com !
当前位置:多学网学习教育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11-11 12:13:51]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高中语文教案   阅读:855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标签: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1)这些感情……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2)身边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了……

(4)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5.把握结构,理解内容。多媒体显示思考题

全文结构:总(第1段)──分(第2-4段)──总(第5段)

(1)概括作者一生有哪几种追求?

(2)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4)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

(5)怎样理解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明确】(1)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用开门见山的文学的笔法,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命题作了响亮的回答: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3)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5)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6.齐读课文,感受领悟

7.总结

这篇文章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见它的重要性,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样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既重大又往往被人忽视。人为什么活着?实际上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用文学的笔法,对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动的亮出了自己的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这篇随笔,也是令人愉快的。它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文章又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他对人类的拳拳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看这样的文章,能让人感到自己在一个巨人面前,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它当然也可以激发你努力向上,追求知识,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许可以说,仅仅是文学家,不一定能写出这样富有思想深度的随笔,只有罗素这样的集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伟人,才能写出这样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文字。

8.讨论

当你面对“为何而生”这样一个哲学命题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点拨。

罗素在这篇短文中提出自己因三种理由而活: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和同情苦难。中学生人生阅历较浅,这三点究竟哪一点最能引起自己共鸣,可能答案各异,甚至难以回答。但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后两种理由并加以具体阐发。第一点理由应允许学生讨论但不宜过于渲染。“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的讨论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一页  [1] [2]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结束。
Tag: 教学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