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学习指导
[11-11 12:13:51]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高中语文教案 阅读:103次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王羲之读古人的文章一样:王羲之在此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四)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最后,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五、理解拓展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以“变”为话题,作文。
京城之变
理一 刘芳达
公元1463年永定门城楼建成,1958年因修路被拆,2004年重建。在永定门城楼戏剧性的命运变化中,体现着古老北京城所经历的沧桑巨变。
在封建时代,作为三朝国都的北京享有着最高规格的城市建设。它有大气张扬的红墙琉璃瓦的故宫;方正端庄的棋盘式城市布局;注重天地人相互关系的风水理论;先进的消防、排水、道路系统。它甚至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而今,经历了20世纪的社会变迁后,这国粹已湮灭在了历史的深处。北京,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回到从前。
然而,北京将要变化出怎样的面貌,却似乎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在官员与决策者的心中“变化”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只要“变”,就足以令人欣慰,“变”成什么样子却无关紧要。轻视过去,迷信将来,“时代精神”成为拆除古建筑最有力的说辞。
推土机开进了古老的胡同,人们用愚蠢的热情扒掉了曾安守北京的城墙,北京犹如一条奄奄一息的巨龙,任人们在它的身上肆意妄为。一座座浮夸廉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划破曾经起伏有致的天际轮廓成为官员们热忱于“时代变化”的最好体现。一位意大利女记者甚至把北京比作了“乏味的香港”。在这种对“变化”盲目而疯狂的追求中,似乎世界上其它现代化都市里有的,北京已经一个都不缺了,但用了上千年才积累起来的那种曾经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古老庄严的底蕴也消失殆尽了。北京成为了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同样作为历史名城,伦敦和巴黎却有着与北京截然不同的变化。在亚欧大陆遥远的另一头,古城与新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世界顶级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世界上最好的建筑是深深扎根于其所处的民族文化中的。”“变化”,并不是要割断曾有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方式,相反,其真正的魅力所在是现代与历史的融会贯通。尊重历史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保留对过去生活的尊畏;追求变化也不是一句妄言,它要求我们有着对历史以及未来的深刻思考。
前几日,我在电视上看到了政府对北京建设的新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总结了以前的教训,制定了结合北京文化特点的新方案。
北京这座古城,在变化中失忆,但也会在未来新的变化中苏醒。
[评语]:
从城楼着手,悲悯交代,以小见大,颇有思想性。语言准确又不失文采。“北京成为了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割断“文化气息”等句,巧妙用修辞,为文章增色。
《兰亭集序》学习指导 结束。
-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易错题原因分析及纠正八
- ·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 › 《兰亭集序》说课搞
- › 《兰亭集序》的率真美
- ›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 › 《兰亭集序》学习指导
- › 《兰亭集序》教案
- › 《兰亭集序》的语言美
- ›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 › 《兰亭集序》原文和译文
- › 《兰亭集序》的哲理美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兰亭集序》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