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多学网 - http://www.duoxue8.com !
当前位置:多学网学习教育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五人墓碑记》内容要点及相关资料

《五人墓碑记》内容要点及相关资料

[11-11 12:13:51]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高中语文教案   阅读:847
《五人墓碑记》内容要点及相关资料,标签: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古今文人确是对秋钟情的。万物的萧索,最后的辉煌,悲凉的陨落,总似乎比生命的重现,堂皇的盛极,等待的苦寂更吸引人,更更动人心魄,且更蕴含多一些哲理。因此,秋以其韵之深远幽回更吸引人;换言之,韵味足够深远的秋才是人心中真正向往的那个秋。——这或许就是郁达夫要“饱尝秋味”的原因吧!

  在达夫眼中,秋决不应是混沌的,他是有芦花丛透出的豪迈的悲凉,泉边柳影轻舞出的孤清惨淡,古寺钟声回荡出的旷大悠远;还有浓茶的滋味,蓝牵牛的色调,槐树满地的落蕊,屋间低弱的蝉鸣;更有冷峻的凉雨,辉煌的果树……一切都来的彻底,没有犹豫,却有余韵难歇;让人也透彻奔放多情起来。

  古代多有悲秋之作;与离愁,窘境相联系。如《苏幕遮》(碧云天),上阙写罢秋景,下却便道“酒入愁肠化作相似泪”。还有更彰显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怎一个愁字了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多数古诗词人对秋的感触,正所谓“伤春悲秋”。

  而又有一类文人把秋写的大气,明快,惬意甚至豪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先生虽向往“梧桐更兼细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但却并不怀那许多伤感;他对秋的看待更像“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刘禹锡或是“悠然见南山”“欲辩已忘言”的陶潜。他关注秋的细节,没有用自己的感情去渲染秋,而是让秋的感情浸润他自己,这就使他比一般文人似乎更爱秋,爱的全面,爱的客观。

  秋是值得用这样的客观的眼睛去爱的。

美景与文化——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高二(1)张鹏霄

  我以为,再美的景致,如果脱离了文化的韵味,也就不能算为美景了。

  岳阳楼上固然可以饱览洞庭之美景,可正是由于历代迁客骚人于此赏景,畅饮,题诗的雅兴及文正公的千古名篇,才使之成为后世仁人的神往之地。

  作者笔下故都之秋也正是如此。秋,本是冷清的,让人悲寂的季节,然而这北方故都的秋味,却让人别有一番感受。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里的秋会有什么特别,可当看到作者笔下故都之秋中一处处独特景致之时,定会恍然大悟:那北国的槐树,秋草为伴的牵牛,秋蝉残鸣,来去匆匆的秋雨,叶落后金秋的果实,可是能在南方的秋天里所能寻觅的到的?而清晨静坐在院落中,喝着浓茶的闲适更是在故都以外所不可能感受到的。难怪作者愿以三分之二的寿命为代价来换取故都之秋的零头呢。

  这也许就是一种文化吧。秋只有在北国才来得清、静与悲凉。万事万物也都有相适宜的地域与时代,如果受到人为刻意的改变,就会与周围的社会格格不入。

  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文化差别正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北方,有历史古城,住惯了四合院的粗犷又豪爽的北京人,酒足饭饱后唱上一段京剧,这才够味!南方,有水乡小镇,玲珑精细的南方人茶余饭后听上一曲苏州评弹,那才是享受。北方有独特的故都之秋,南方亦有别致的梅雨之季,即便你什么也不干,光静静坐在房檐下,注视着淅淅沥沥的雨滴,听着周围细细的水声,也会觉得安逸清幽;倘使这一切移到北方来,不让人腻烦才怪。

  我又时常在想,倘使自己有穿越时空的本领,究竟是偏爱住在一个瓦房遍地的古都之中,还是喜好住在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其实这二者都是我所喜爱的——一个纯粹的环境。相比之下,当今城市中“混合”的建筑风格就逊色多了。比如宽阔的平安大道两旁的二层小楼,虽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却带着玻璃窗,保险门,总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件事物都能反映出一种文化,其真正意义,就是要教会人们去慢慢感悟。

  [评语]:
  《故都的秋》是我们本学期学过的课文。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对一系列细节的追忆与再现中变的细腻、丰富起来,又因为文化内涵的注入显得韵味十足。王思康和张鹏霄两位同学能从对自然的观察和对文化的品味两个角度切入,做进一步的分析鉴赏,抓住了文章的精髓。

上一页  [1] [2] 


《五人墓碑记》内容要点及相关资料 结束。
Tag: 资料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