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学网文章知识党团工作工作体会土地整理的几点想法

土地整理的几点想法

[01-22 16:30:32]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工作体会   阅读:207
土地整理的几点想法,标签:工作体会范文,工作体会格式,工作体会写法,http://www.duoxue8.com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在现化化建设中,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这是十分正确的论断。作为总量一定的土地资源,我认为,要实现其可持续利用方式就是做好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工作事关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事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建设的大局,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经济建设提供必需的用地保障。

  目前,全国各地正纷纷开展土地整理工作,而且对土地整理中的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但何为土地整理?简单来说,土地整理就是对土地的调整和治理,它包括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按照新《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我国土地整理可理解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景等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从定义不难看出,土地整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持。下面就如何搞好土地整理工作谈一谈我粗浅的看法。

  土地整理在我国源远流长,如果追溯历史的话,可对上溯到殷周时代的“井田制”。以后如曹魏时的“屯田”;唐宋时的“均田制”,明清时的“屯田垦荒”及“更名田”等等,都积极鼓励劳动人民开发整理土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仅清初的一百年里,全国耕地面就增加了百分之四十。解放后,我国进行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几次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在一定意义上都属于土地整理的范畴。通过这些措施的治理,对加强和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持粮食的稳产,高产和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当前从各地兴起的土地整理的实践证明:土地整理符合中央提出的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要求。是一条走集约利用,内部挖潜,永续利用土地资源的好路子。通过土地整理,可以把“荒”(荒山、荒地、荒滩)、“废”(工矿企业造成的废弃地)、“闲”(厂矿机关单位的闲置地)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土地的再度开发利用。土地整理带给经济和社会的效益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二是通过对存量土地的整理,可以控制城市外延,减少占用耕地。据资料统计:我国目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用地面积已达153平方米。如果通过旧城改造,治理“城中村”,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容积率等治理措施,将人均用地逐步降到100平方米,能提供建筑用地的需要。三是土地整理,具有广泛的区域性。可整理的资源分布在全国各个角落,而且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这种情况,尤其对于既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又要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而且耕地后备资源稀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东南地区,应主要依靠土地整理来实现。由此可见。土地整理是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一、当前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

  (一)只考核新增耕地数量,缺少质量的监督与评价。

   目前土地整理的主要评价手段就是增加耕地的数量,而作为土地整理的质量,却无法评价。只考核量的增加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急功近利的,最终也是无法实现的。众所周知,目前作为耕地整理,真正增加耕地只能是田间道路、林网、沟渠、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减少,然而我国开展的土地详查,包括新的土地分类均把南方小于1 米,北方小于两米的沟、渠、路、田埂等算作耕地。通过土地整理把大量的小于2 米或1 米的沟、渠、路、田埂整理成少量规则的大于1 米或2 米的沟、渠、路、田埂,则在耕地面积上计算上只能是减少了而不是增加了。而这样的土地整理在目前,特别在华东地区又是十分必须的,它的的确确能够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作物播种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民群众十分拥护。另外,即便把小于2 米或1 米的沟、渠、路、田埂也算作非耕地,不从耕地产量提高上着手,单纯追求数量,长期以来,也是无法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因为非耕地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而耕地质量的提高潜力却是巨大的,特别是在我国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前提下。

  土地整理虽然是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一个重要举措。然而如只考核新增耕地数量,而不加强质量的监督与评价,往往造成实际操作中,建设占用的是高产、优质的农田,补充的却是地力瘠薄、生产能力降低的土地,这样的“占一补一”又怎能真正实现国家所要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事实上这完全违背了国家制定新《土地管理法》时的初衷。

  (二)只要求增加耕地,缺少伦理性考虑。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周围生态环境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人们进行土地整理时,必须要有一个系统观念,考虑到土地生态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要求三者并重的原则,在认真调查土地后备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好本区域的专项规划,科学处理土地整理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关系,以求生态的永恒发展。

  事实上,我


www.duoxue8.com的 们在实际中又是如何操作运行得呢?虽然我们要求25°坡以上退耕还林,虽然我们要求15°以上尽量不要整理成耕地,虽然我们严禁开发湿地,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事实上人对自然的任何改造活动都是有着利益趋势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进行利益调整和如何进行利益诱导。如果我们把土地整理的评价手段主要放在质量上,而不是数量上,把土地整理的重点圈定在我们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而不是山区薄地上,那我们还用出台与环境有关的政策吗?一味要求所有土地整理的目标均为增加耕地,其最终结果不仅不会增加有效耕地,反而会造成耕地的质量下降,使有效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因此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不应全是增加耕地数量,其最终目标应该是追求耕地总量伦理性的平衡,或者说是追求与环境相协调的大平衡,这样才能确保耕地总量的最终平衡。

  二、当前土地整理应该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1.尽快建立完备的土地整理评价系统,引导土地整理工作健康、规范地发展 土地整理评价是土地整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制定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根本依据,是确定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基础,更是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验收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备的土地整理评价系统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评价方法过于简单,主要表现在:①在衡量整理潜力时往往采用整理后增加的可利用土地面积这一唯一标准,衡量方法过于简单;②土地整理潜力是受到自然、经济、社会状况综合影响的,而目前进行土地整理评价是往往仅从理论上分析潜力的大小,或单从小范围的项目区评价,没有考虑经济、社会状况和周围生态环境的综合因素影响;③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动态、发展的,目前的土地整理评价一般只考虑各影响因素现状的评价,没有充分考虑各因素的未来发展趋势。 任何土地在利用上都有一定的适宜性和局限性。缺乏适宜性评价特别是不对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或者是仅仅以增加耕地这个唯一目标要求申报项目单位进行评价、论证项目的可行性,这在项目运作上是缺乏生命力的。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土地整理评价方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推进土地整理,引导各地土地整理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地发展已是迫在眉睫。

  2.加强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权属调整,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的产业化与市场化

  土地权属问题十分敏感,不仅影响到资源合理配置,而且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土地整理项目不象城市建设项目那样很少涉及土地权属,任何一个土地整理项目都会涉及到土地权属,特别是涉及到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问题,涉及到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的调整与划分问题。而土地的权属发生变化,就会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和利益的变化,因此明晰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地权属,搞好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利益是搞好土地整理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农田基本建设等项目目前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权属不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离开了行政干预,难以进行利益再分配与再调整。市场经济要求一切利益划分与调整都要有法可依,尽量杜绝或减少行政干预。因而严格地说土地整理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就是市场经济,没有市场经济,土地整理就难以取得今天的成效,更无法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讲,权属调整是对土地整理新创造的公共利益的再分配,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合理分配各方面的利益,避免产生新的纠纷,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体现土地整理工作成果的一个核心问题。因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权属问题,不仅要在项目实施前搞清权属情况,而且要在项目实施后,搞好权属的划分与调整,切实保护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人的利益,为今后土地资源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改进建议

  (1)土地平整时,先把耕作层的土集中留起来,待土地平整好后再铺上,决不能把耕作层的土填埋在底层,而随意地覆盖上一些从别的地方运来的不符合农艺要求的土,如确需另外运土覆盖于表层,一定要严把土质关,决不允许土中有石块、杂物等,并按农艺要求确保耕作层深度不小于180mm。对一些挖填处一定要针对挖填的深度、土质松实程度,搞好田块平整,避免因水浸泡造成高低不平,而对原有池塘、水沟的地方,平整时要用适量石块预先填埋,确保底层强度能够承受机械化作业时的压力。为此建议除土管部门的专业人员外,一定要有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工程现场管理监督,以确保整理后耕作层符合农艺要求。

  (2)要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合理设计沟渠尺寸、位置。沟宽一般应小于800mm,或在沟渠上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便桥,以便于机具通过;对于高于地平面的灌溉渠,可考虑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小于2m的倒虹吸装置或砌成有较高强度的渠道,以确保机具通过

  

  
 2/2     1 2
土地整理的几点想法 结束。

Tag:工作体会工作体会范文,工作体会格式,工作体会写法党团工作 - 工作体会
土地整理的几点想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