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介绍
[11-11 11:55:21]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儿童常见疾病 阅读:470次
钩虫病介绍,标签:学龄前儿童疾病预防,学龄前儿童疾病常识,http://www.duoxue8.com
文 章 来 源 自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钩虫引起,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肠道寄生虫病。感染高峰5~8月,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在流行地区感染率与小儿年龄也有关:婴儿期约2%,2~3岁时5%,4~6岁可达2O%以上。
一、钩虫病的病因。寄生体内的钩虫有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两种,成虫外形相似,均为鱼钩状小线虫。雌虫长9~12mm,比雄虫大。虫体前有一大口囊,内有两对钩齿(十二指肠钩虫)或一对切板(美洲钩虫),专用来附着于肠粘膜。成虫寄生在小肠内,交配后雌虫每日可产卵 5000~3O,000个,随粪便排出人体,在25~3O℃的松软土壤内发育。 5~8月时气候温暖、雨量多,适宜幼虫发育。l~2天内虫卵可发育成杆状蚴,再经两次蜕皮,成为感染性丝状蚴,与人皮肤接触后很快钻人人体,移行到小肠,发育成成虫。可见钩虫患者是传染源。其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在外环境发育成幼虫,再经手、脚等部皮肤入侵到别人体内,导致感染。
二、临床表现。钩虫幼虫和成虫都会使人体产生症状。幼虫(丝状蚴)穿透皮肤时产生奇痒和烧灼感,引发局部丘疹,发展成水疤疹,抓破后涌出黄水;感染细菌后发展为脓疤,此即钩虫性皮炎。幼虫像蛔虫那样在体内移行,经过肺、气管时常损害肺泡及其微血管,引起小儿咳嗽和哮喘。上述症状较轻,一两周后可自愈。成虫危害更大,因为它吸食小儿的血。钩虫口囊及牙专供咬附在肠粘膜上吸血用,使局部出现出血点和溃疡,甚至咬破血管造成大片出血性瘀斑。咬破的口很深,加上钩虫边咬边分泌抗凝血物质,造成伤口不停流血。钩虫的吸血点经常变换,造成新旧伤口都不停地流血,使小儿处于经常性失血状态,是发生贫血的重要原因。钩虫的寄生过程使患儿出现腹痛、异食癖(喜吃泥土、瓦片和煤渣)、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紊乱症状。钩虫患儿的许多临床表现,如面色苍白蜡黄、浑身乏力、发育不良、消化功能差等主要是因失血而引起的。估计每条钩虫1天造成的失血量,十二指肠钩虫为0.14~ O.4ml,美洲钩虫为 O.O1~O.O9 ml。因此,只要肠内有 1O条钩虫寄生,小儿1年失血量累计可达9OO ml,十分惊人。可见钩虫是名符其实的“吸血鬼”,防治钩虫病是儿童保健的重要工作内容。
在钩虫病流行区域,凡有钩虫性皮炎史,或出现贫血、异食癖、原因不明消化道症状和大便潜血阳性的小儿,都应立即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血象中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用粪便检查确诊。直接粪便涂片镜检最简单,但若小儿体内钩虫产卵少时易漏诊。为此可用比重1:20的饱和盐水漂浮法作虫卵检查,阳性检出率较高。可通过钩虫卵计数法了解患儿的钩虫感染度。以每克粪便内含虫卵为据: <3 0O0,轻度; 3 O00~100O0,中度;>1O00O,重度。感染度的衡量对评价用药效果有实际意义。
三、治疗。驱治钩虫的口服药有:
(1)噻嘧啶:驱虫疗效高,副作用少,兼有驱蛔、蛲、鞭虫作用。
噻嘧啶用量每日 10 mg/kg,连服 2~3日。
(2)甲苯咪唑:每日 20O mg,连服 3日。
(3)复方甲苯咪唑,每日2片,顿服,副作用小。
四、预防。要预防钩虫病的危害,首先要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杀灭钩虫卵。采用粪尿混合贮存、堆肥、密闭和沼气池等方式,可充分发挥人尿的杀灭钩虫卵效用。个人防护也很重要。在流行地区要教育小儿尽量不赤脚,不在泥地上坐、爬和吃饭,不随地大小便,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瓜果。 文 章 来 源 自
钩虫病介绍 结束。
文 章 来 源 自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钩虫引起,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肠道寄生虫病。感染高峰5~8月,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在流行地区感染率与小儿年龄也有关:婴儿期约2%,2~3岁时5%,4~6岁可达2O%以上。
一、钩虫病的病因。寄生体内的钩虫有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两种,成虫外形相似,均为鱼钩状小线虫。雌虫长9~12mm,比雄虫大。虫体前有一大口囊,内有两对钩齿(十二指肠钩虫)或一对切板(美洲钩虫),专用来附着于肠粘膜。成虫寄生在小肠内,交配后雌虫每日可产卵 5000~3O,000个,随粪便排出人体,在25~3O℃的松软土壤内发育。 5~8月时气候温暖、雨量多,适宜幼虫发育。l~2天内虫卵可发育成杆状蚴,再经两次蜕皮,成为感染性丝状蚴,与人皮肤接触后很快钻人人体,移行到小肠,发育成成虫。可见钩虫患者是传染源。其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在外环境发育成幼虫,再经手、脚等部皮肤入侵到别人体内,导致感染。
二、临床表现。钩虫幼虫和成虫都会使人体产生症状。幼虫(丝状蚴)穿透皮肤时产生奇痒和烧灼感,引发局部丘疹,发展成水疤疹,抓破后涌出黄水;感染细菌后发展为脓疤,此即钩虫性皮炎。幼虫像蛔虫那样在体内移行,经过肺、气管时常损害肺泡及其微血管,引起小儿咳嗽和哮喘。上述症状较轻,一两周后可自愈。成虫危害更大,因为它吸食小儿的血。钩虫口囊及牙专供咬附在肠粘膜上吸血用,使局部出现出血点和溃疡,甚至咬破血管造成大片出血性瘀斑。咬破的口很深,加上钩虫边咬边分泌抗凝血物质,造成伤口不停流血。钩虫的吸血点经常变换,造成新旧伤口都不停地流血,使小儿处于经常性失血状态,是发生贫血的重要原因。钩虫的寄生过程使患儿出现腹痛、异食癖(喜吃泥土、瓦片和煤渣)、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紊乱症状。钩虫患儿的许多临床表现,如面色苍白蜡黄、浑身乏力、发育不良、消化功能差等主要是因失血而引起的。估计每条钩虫1天造成的失血量,十二指肠钩虫为0.14~ O.4ml,美洲钩虫为 O.O1~O.O9 ml。因此,只要肠内有 1O条钩虫寄生,小儿1年失血量累计可达9OO ml,十分惊人。可见钩虫是名符其实的“吸血鬼”,防治钩虫病是儿童保健的重要工作内容。
在钩虫病流行区域,凡有钩虫性皮炎史,或出现贫血、异食癖、原因不明消化道症状和大便潜血阳性的小儿,都应立即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血象中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用粪便检查确诊。直接粪便涂片镜检最简单,但若小儿体内钩虫产卵少时易漏诊。为此可用比重1:20的饱和盐水漂浮法作虫卵检查,阳性检出率较高。可通过钩虫卵计数法了解患儿的钩虫感染度。以每克粪便内含虫卵为据: <3 0O0,轻度; 3 O00~100O0,中度;>1O00O,重度。感染度的衡量对评价用药效果有实际意义。
三、治疗。驱治钩虫的口服药有:
(1)噻嘧啶:驱虫疗效高,副作用少,兼有驱蛔、蛲、鞭虫作用。
噻嘧啶用量每日 10 mg/kg,连服 2~3日。
(2)甲苯咪唑:每日 20O mg,连服 3日。
(3)复方甲苯咪唑,每日2片,顿服,副作用小。
四、预防。要预防钩虫病的危害,首先要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杀灭钩虫卵。采用粪尿混合贮存、堆肥、密闭和沼气池等方式,可充分发挥人尿的杀灭钩虫卵效用。个人防护也很重要。在流行地区要教育小儿尽量不赤脚,不在泥地上坐、爬和吃饭,不随地大小便,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瓜果。 文 章 来 源 自
钩虫病介绍 结束。
Tag: 儿童常见疾病,学龄前儿童疾病预防,学龄前儿童疾病常识,幼儿教育 - 优生优育 - 学龄前 - 儿童常见疾病
钩虫病介绍相关文章
- ·上一篇:新生儿水汪汪多为泪囊炎
- ·下一篇:新生儿脓疱疮应如何治疗
- › 钩虫病介绍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钩虫病介绍
儿童常见疾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