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中秋节作文、手抄报、黑板报材料
[11-11 11:52:58]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写作知识 阅读:0次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传说三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中 秋 起 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www.duoxue8.com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八月十五话月饼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www.duoxue8.com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古 代 中 秋 习 俗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吴自牧(约一二七○前后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约一一二六前后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异於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小学生中秋节作文、手抄报、黑板报材料 结束。
- ·上一篇:国庆节作文资料:描写建筑物的素材
- ·下一篇:描写环保的作文素材
- › 小学生中秋节作文、手抄报、黑板报材料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小学生中秋节作文、手抄报、黑板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