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多学网 - http://www.duoxue8.com !
当前位置:多学网学习教育语文教学诗词歌赋《望终南余雪》赏析

《望终南余雪》赏析

[04-22 01:19:49]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诗词歌赋   阅读:725
《望终南余雪》赏析,标签:诗词歌赋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之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简析】
  诗人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诗人不仅仅写遥望终南山积雪的名利景象,还由此兴发了“不知多少寒士受冻”感慨,真是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

明朗,朴实俏丽。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既然是“望终南馀雪”。诗人便从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起笔,写终南山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这一“阴”字下得非常确切;而“秀”是望中所得的总体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此句中“浮”字下得极为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问:“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诗人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这样,“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至此,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的是“望”中所见,末句则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整首诗起承转合自然,毫不拖泥带水,完全符合考场的题旨要求,难怪祖咏写完这四句诗,就收笔了。
  诗无达诂。这首诗,历来受到后人的称颂,无非就是描写景色逼真、简洁之类,并与其他诗人作比较,予以强调。王士稹就在其《渔洋诗话》卷上中,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其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这当然不算过誉。
  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从中看出祖咏那种潇洒超然的态度,他不因考场约束,题旨写足便搁笔飘然而去。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其次,诗歌着眼的虽是“望终南余雪”,但是诗人所描写的景象恰如冰清玉洁、色彩明丽的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气质,一种浪漫,一种只有在盛唐时代才能出现的普遍的心灵感应。艺术在那个时代,既是诗人的专利,更是盛唐时代的主旋律——青春勃发、积极向上、绚烂美丽是整个盛唐诗人的总体气质。明乎此,才能在更深层次上明晓其写景的深层包蕴,才能更为深入到文学艺术的核心——人。其实,一切意象的塑造都是人心的曲折委婉之反映。


《望终南余雪》赏析 结束。
Tag: 诗词歌赋诗词歌赋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诗词歌赋
《望终南余雪》赏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