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多学网 - http://www.duoxue8.com !
当前位置:多学网学习教育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离骚》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离骚》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11-11 12:13:51]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高中语文教案   阅读:483
《离骚》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标签: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2.填空:
  屈原,字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___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___________,又因以屈原作品《___________》为代表,所以,后世也称此诗体为___________。

  《离骚》,是《楚辞》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者,犹___________也,意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3.请解释下列文句中红色的词语。
  (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3)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5)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6)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4.对下列句中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朕皇考曰伯庸          考:古时对亡父的尊称
  B.唯捷径以窘步          捷径:能快捷地达到目的的道路
  C.肇锡余以嘉名          肇:始 
  D.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扈:披  纫:连缀,贯串

  5.红色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C.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D.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6.对句中红色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③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④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都不相同

  7.屈原常用“香草”比喻高洁的操行和人,请列出课文中出现的香草名。

参考答案

  1. yì  zōu  yín  kuí  zhào  pì  sù  chǎi  ài  zhŏng  jiǎn
  2.原  平  楚  “楚辞”  离骚  “骚体”  罹忧
  3.
  (1)孟陬:正月  降:降生,出生  (2)览:看  揆:揣度  锡:通“赐”
  (3)名:命名  字:取字      (4)淹:停止  代序:替代交换顺序,意为更替
  (5)耿介:光明正大的样子      (6)惮:害怕  舆:车
  4.B
  5.B
  6.B
  7.江离  辟芷  秋兰  木兰  宿莽  申椒  菌桂  蕙  茝  荃

从“天香”谈起
高二  施文

  最初注意到这首词,只因颇爱词牌“天香”。

  不知“香香公主”当年可否是因此而得名,但其间却似若有若无地相系。

  没有机会查考“天香”的来历,姑且依字面而解吧。低声而诵,自有一股飘渺轻灵的绝美,与香香公主恍若尘世之外,至纯至净的气质何其相似。更妙的是,香香柔而不弱,凄而不凉的决绝坚韧、碧血丹心,恰如这词中淡定、真刻的悲哀,灵韵之美中隐隐一丝绞痛深印心间。

  只应天上有的仙子误落尘间,终于在冷酷、贪婪的欲望与纷争里葬送。骊宫探得的龙涎,候火燃尽,尘灰不复,却只换得怅然一梦,幽幽悲叹。本来浓烈的香气,在回忆里似有似无,早已迷惘,但那份悲凉却真真切切,涌上心头。

  于是明白,人生如梦,繁华荒芜,任你如何贪恋执著,终难圆满。但人作为创造本身,已经同时超越了生死,人因为开始并非结束,却又与结束同源。是以在这开始与结束的交错中恣意燃烧,每一柱火苗都同时照亮了两端——生与死,错位的轮回。

  想起元好问的“骤雨打新荷”……

  人生苦短,即时行乐;故国曾经繁华,转眼间衰败沦亡。恣意快活何尝不是源于对生命透彻的爱?功名利禄,怎知不是辜负了这人间一遭?终成灰烬,何苦在意别人的目光,只消心性自由,已然不枉一生。正所谓人各有志,众生百态,不可强求。

  倏地诵起范仲淹的“苏幕遮”……

  苏幕遮,胡人舞曲也。以此填“乡情”,加上希文一贯苍凉的才情,堪称绝唱。

  面对如此空灵凄清的景色,画也难及,偏偏那一缕他乡怅惘升起,终于“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怕美景也只添心痛。是否人总有太多的牵绊,太多虚无的重担。其实是否异乡又有何分别?我们的出生,不属于任何地方,我们的离开,也没有任何地方会悲哀,何苦自作多情,从来到世上已然注定将一生走在路上,没有目的地,自然没有归途。

  既然一切悲欢离合、灿烂消亡都只是风景,那就放下贪嗔痴怨,学会欣赏、体味这变幻的美景。

  旅途中,无法停留。过去的才能永恒。

  “憎相会,爱别离”,何等透彻的心境。

  繁华绚烂,如烟花般稍纵即逝,其实花朵向下的轮廓正是人生坠落的轨迹。有人学会收起所有过往,所有轰轰烈烈,重新作个平凡中庸之人,此生已已,归于平淡。也有人终于无法收放自如,宁可随着浓烈的幻觉、绝艳的风景一同消逝,“跨越衰老,直向死亡”。

  诗经中的“木瓜”……

  何等质朴、原始、真实,比起后人的醉生梦死、浮华嗔怨,这究竟是始,亦或是终?是否我们费尽心思,终于绕了一个大圈,发现最简单的其实最有深意。但这一路毕竟没有白走,好比人生,同样点燃,同样熄灭,中间燃烧的舞蹈却千姿百态,曼妙不同。

  写了这么多,其实没有头绪,没有出路,只有矛盾的思索和奢望。

  人人相差不过毫厘,却又如此不同。

  [评析]:
  作者的此番人生悟解,实在精彩!我们说写作需要生活,需要体验。然而,这种生活和体验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直接的生活固然真切,间接的体验未必就虚无。我想,作者施文对于人生的感悟,肯定不全来自其直接的生活;而更多的是她在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中的间接体验。只要加以思考,生活便无处不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词中,蕴藏着丰厚的人生哲理的宝藏。挖掘它,审视它,再移就于身,便也是一种深刻的人生。读一些作品吧,它能使人丰富,使人深邃,使人厚重。文章在语言、构思等方面都有相当的优点,但这些却是我在阅读此文时最有感触的地方。

上一页  [1] [2] 


《离骚》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结束。
Tag: 能力  检测  离骚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