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备教策略
[11-11 12:01:17]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文本研究 阅读:223次《离骚》备教策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
[学情分析策略]
高中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增进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积累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发展语文素养。
我们从学期开始就要求学生,在课前按照下列常规预习课文:1、阅读课文以及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自行解决字词音、形、义问题。2、编写阅读提纲:全文主题;各个段落的内容、层次、作用;全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色;3、阅读课后“思考练习”,草拟答题提纲;4、以上各个方面存在的疑问,课前由语文科代表收交给老师。此后,老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结合总体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及重点难点。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预设课堂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探索、互动、对话——主要是明确研究目标;搜索、利用相关资料;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加工这些资料;反思探索、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所得(包括学得的知识和方法)。教学前,学生已经养成预习习惯,本课学习也大体按照这个程序进行。
[文本定位策略]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若干篇诗歌,高中必修教材第一册中安排了一个“现代诗歌”单元,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本单元课文均为中国古代诗歌,与必修教材三、四册中两个单元联系起来,可以见出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鉴赏这些精心选择的名家名篇,窥斑见豹,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发展、体裁、内容、艺术形成简明而系统的认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其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阅读鉴赏古代诗歌,首先需要“阅读”,通晓文字(词、句),大体把握文本意旨,同时需要“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进而仔细体味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把握诗歌的意象、情感意蕴和意境;最后还需将文本与作者、时代联系起来,“知人论世”,对作品作分析评判。本单元在几个古代诗歌单元中为“起始单元”,学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如果能够把握阅读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过程等“程序性知识”,对于以后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朱光潜先生说:读诗须义理考据辞章兼顾。既需要形象思维、情感投入、直觉感悟,也需要抽象思维、理性的分析、理解、评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与审美的相互融合,“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合”。
[目标确立策略]
如前所说,本篇课文的教学是高一必修课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本文是高中阶段中国古代诗歌教学单元中的第一个单元,目标之二是引导学生学习阅读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方法,并激发其阅读鉴赏的兴趣。推而广之,对于文学艺术的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初步了解。方法的学习、掌握,与文本的阅读、研究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不可偏废。所以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三是对课文的语言、形象、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推而广之,对《离骚》以及本篇课文中节选部分的内容、写法、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地位、影响,都形成有根有据的审美理解、审美评价。
[教法选择策略]
我们从1987年开始,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思维教学”。简单说,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解决常规问题,发现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明确难点所在;搜索相关资料(信息);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加工信息)解决问题;最后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反思”,提高对思维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能力。这与目前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从1989年开始,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审美教育,其实质一是强调语文教学目标不仅是掌握语言工具,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二是强调语文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形象性,强调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教学应该有自身的规律。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其实是以上两项课题研究的综合、深化。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注意教学过程应该符合诗歌阅读鉴赏的审美规律,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阅读鉴赏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将审美与探究、感性与理性、情感与逻辑、科学与人文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1] [2] [3] [4] [5] 下一页
《离骚》备教策略 结束。
- ·上一篇:《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
- ·下一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训练 14再见了,亲人
- › 《离骚》教学设计2
- › 《离骚》教学设计3
- › 《离骚》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 › 《离骚》教学设计
- › 《离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 › 《离骚》教学设计1
- › 《离骚》备教策略
- › 《离骚》翻译
- › 《离骚》教学设计4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离骚》备教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