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例说
[11-11 12:01:17]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高中语文教案 阅读:154次
高语二四16.曹根荣.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例说.语文教学通讯,2003(6)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而自由的时代,但他们对许多美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为了指导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我指导学生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去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
为此,我确定了与教材编写意图有一定距离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悟出一种很重要的审美理念—— —“虚实相生” 能创造出美的神韵,并且运用这一理念去欣赏“残缺美”和“空白美”。这个目标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的,例如,有学生对维纳斯的断臂之美不理解,有学生就这样公开提出疑问:有手臂好还是没手臂好呢?于是许多教学内容都是由课外引入的。
下面是我设计并实施的教学过程简录(运用多媒体):
第一步:介绍维纳斯神话传说及其艺术价值。(展示有关图片,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油画“维纳斯的诞生”,法国卢浮宫“三宝”。)
第二步:欣赏维纳斯的美。
提问:维纳斯究竟美在哪里?
学生讨论明确:美在形体的匀称、内在的气质,等等。
第三步:寻找关键句。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基本观点的句子。
明确:“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这一基本观点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正面阐释(反面、侧面略):
“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第四步: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教师在解释的同时,总结出这些句子中包含的一组组在现实生活中对立的概念,如特殊与普遍、部分与完整、具体与抽象等。
这些对立的概念在人们审美想像的世界里就能统一起来,于是推出这节课的教学中心:理解“ 虚实相生”法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第五步:介绍“虚实相生”的含义,补充古代画论中的有关论述。如《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黄宾虹画语录》:“画,不但要看实处,而且要看画之空白处。”接着就大幅度地顺势向外拓展,欣赏罗丹的雕塑、齐百石的名画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举出例子加以分析。这时的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举绘画、雕塑和文学作品的较多,同学们的思路完全被打开了。下面是两位同学在课堂上的即兴发言:
胡任飞:许多篆刻者在成章后,会用刀将四周石边敲去少许,盖出的印就不再是规则的几何体,而变得残缺不全。这也是追求美的一种方式。太整齐完好反而显得呆板,稍有残缺反而使人觉得自然、生动,给这传统古朴之物增添了生机。有别于维纳斯残缺的是:一个是无意而为的,一个是有意而为的,但同样有神奇的艺术效果。
沈迪:书法中有一种处理长捺或长撇的方法叫“断笔”,就是一捺或一撇在快收尾时,立即提笔,不把笔画写完。这样,这个笔画就好像断了一截,但别有一种残缺的美感,为书法爱好者所喜欢。
第六步:布置研究性课题:“虚实相生” 创造出的艺术神韵探寻。
推荐书目:朱光潜《谈美书简》( 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必读书),杨辛、甘霖《美学原理》。 ( 浙江德清高级中学;313200)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例说 结束。
- ·上一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再现
- ·下一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例研讨 四人教
- ›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 ›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简案
- ›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例研讨 四人教
- ›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例说
- ›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再现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