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多学网 - http://www.duoxue8.com !
当前位置:多学网学习教育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11-11 12:13:51]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高中语文教案   阅读:946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标签: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一、学习要点
  1、作者介绍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但是关于朱自清的姓、名、号,却说法不一。

  先说姓。朱自清原本不是姓朱,而是姓余。当年,他的高祖余月笙曾在扬州做官,因酒后坠楼身亡,夫人又跳楼殉夫,他们身后仅遗下一子余子擎由山阴同乡收养,从此遂改姓朱,称朱子擎。祖父取名朱则余,显然是要表明:今之朱氏即是原来的余氏。朱自清的父亲名朱鸿钧。我们还可以发现,“朱自清”这一个名与其曾祖“朱子擎”是谐音。这是不是也出于纪念的意义呢?尚待考证中。

  次说名。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兄妹以“华”字排行。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2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4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满这漫长的6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科,并且被录取。自清这个名是1917年改的,这次改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再说字。字“佩弦”,朱乔森解释说:“佩弦,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韦,是皮条,物性柔韧;弦,绷紧,性刚劲。而朱自清本人“性缓”,因此朱自清选用“佩弦”为字来警策自己。

  2、写作背景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

  朱自清前述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民党)、共(产党)分裂后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以上引文均引自《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历史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

  3、课文简析
  文章先交待观荷赏月的缘起: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再描写介绍荷塘的概貌:一是空间的,荷塘边绕着“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路的外围是许多“蓊蓊郁郁”的树;二是时间的,白天少人走,没有月光的晚上则阴森森的。但有月光的夜晚就很美了。特别是月光淡淡的夜晚。接着,作者细致、真切地刻画了“像今晚上”“虽有月光也还是淡淡的”那种微妙难辨的情绪。第三段最后一句中的“受用”是第一部分的核心,也是提起下文的总纲。

  中间三个自然段(四、五、六段)集中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其描写顺序正是按照第二段的概貌介绍进行的:先荷塘,次月色,再四周。所以,前文第二段是这三个自然段外在的纲、空间的纲;第三段则是这三个自然段内在的纲、情理的纲。

  如果说四、五、六段是“受用”之下的眼观耳闻,那么,接下去写的则是作者的所想所感了。而这二者之间的转换勾联又极其自然巧妙:荷塘很美,月色很美,蝉声蛙声也热热闹闹的,但“我什么都没有”!作者不能在外界获得慰藉,就只得回诸内心了。这就想起了历史往事,想起了江南家乡。

  文章的结构,是圆型的。从空间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沿荷塘复又回来,记叙了一次完整的夏夜游。这种结构,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流变。一个特定时刻,某种特殊心绪的微妙波动,含蓄地暗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某种感受。

  4、《采莲赋》参考译文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呀,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二、能力训练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A、参(  )   差(  )   差(  )别
    参(  )见  差(  )劲
    人参(  )  差(  )遣
  B、脉脉(  )的流水
    山脉(  )  脉(  )搏

  2、给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有袅娜(  )地开着的
    ①nà    ②nuó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
    ①zhàn   ②chàn
  C、这是独处(  )的妙处(  )
    ①chù    ②chǔ
  D、哪子底下是脉脉(  )的流水
    ①mò    ②mài

  3、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__写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本文描写作者心情的语句,理出作者的行踪,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本文的行文顺序又是什么。

  5、将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出现)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
  D、这令我到底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江南了。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
  A、参(cēn)差(cī)  差(chá)别
    参(cān)见     差(chà)劲
    人参(shēn)    差(chāi)遣
  B、脉脉(mò mò)的流水
    山脉(mài)     脉(mài)搏
  
  2、A、②  B、②  C、①  D、①

  3、
  形: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色:白
  香:缕缕清香
  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影: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4、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家门,回到现实,仍不宁静
  行文顺序——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序:出门——缓步前行——荷塘——荷叶——荷花——月光——树木——山色——怀古思乡——进门

  5、
  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C、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
    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 
   “袅娜”常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把花写活了。如改成“出现”、“已经盛开”“含苞欲放”就不那么形象动人。
  D、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不仅是单纯的回忆往事,而是更有关切的深情。

  学生作文

[1] [2]  下一页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结束。
Tag: 能力  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