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的尴尬——对《荷塘月色》之我见
[11-11 12:01:17]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文本研究 阅读:653次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历来被作为名篇收入高中教材。从读高中时起,看到的所有评价《荷塘月色》的文章,都是溢美之词,诸如语言精炼、意境优美、构思巧妙、行文自然等。现在,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的过程中,对《荷塘月色》一文却有了新的认识,列举于下,求教于方家。
一、 本文的语言是否精美典雅?
本文的语言确实不乏精彩之处,如“泻”、“浮”“画”等动词,很好地描绘了当时的意境,可谓言简意丰。但是,这是否就代表本文的语言都是精炼优美的呢?细读全文,除了极少数语言值得品味之外,更多的是冗长繁杂、枯燥生硬。具体表现如下:
(一)、废话太多
文章第二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荷塘四面张着许多树,蓊翁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一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荷塘的四面有没有包括路的一旁呢?既然小煤屑路是沿着荷塘的,那自然是包括了,因而完全没有必要用后一句话在此画蛇添足,尤其是“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一句,好像生怕交代不明,而要将所见之景和盘托出。作为散文,虚实结合乃正常不过了,根本没有必要那样做。读着这样的文字,只能说味同嚼蜡。
文章第四段写月下之荷,本来已经描绘出一幅柔美的意境,但是偏又加上一句废话:“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荷花荷叶本是美物,与塘中之水有何相关?而那句话本身也令人匪夷所思,荷叶已是“田田的”,就必然把水遮住了,作者凭什么说水是脉脉的?须知“脉脉”是视觉上的感知!而既然遮住了,有必要说“不能见一些颜色”吗?最后一句“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就显得更加牵强附会了,总不可能因水的存在而衬托叶子的风姿吧?
文章第五段,“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此话与第二段的内容完全重复。更奇怪的是,此句后面又加“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既然已经说了“都是树”,又说“重重围住”,岂不废话?
文章题为“荷塘月色”,而绝大多数的文字却与题无关。真正写荷塘月色的,也就那么两段(第四、五段),其余都是作者的行踪和随想,与荷塘月色没有关系,可谓是不折不扣的离题。试看《故都的秋》,全文所写的都围绕“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真是笔墨俭省又意味隽永。比较之下,《荷塘月色》的语言可谓繁冗空洞,读来索然无味。
(二)比喻不当
教参上说“把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的纤尘不染,非常恰当”,我认为,这恰恰是一个大错。在朦胧的月色下,怎么可以看出荷花的纤尘不染?而除了这一个相似点,荷花怎么会像一个刚出浴的美人?这样的比喻充满淫想,俗不可耐,是作者的一厢情愿。
课文把月色下的叶子和花比作“笼着轻纱的梦”,把灌木的黑影比作“鬼”,试想谁见过“梦”和“鬼”是什么样的?比喻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更形象生动,而这样的比喻,不仅不能达到效果,反而令人莫名其妙。
二、文章的思想意境是否耐人寻味?
过去(现在仍然)有人认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的文眼。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缺乏常识的论断。一篇写景的散文,竟然以写心情的句子来作文眼,真是可笑。甚至有人硬要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对这篇文章进行大的政治解读,得出的结论当然是本文反应了作者在大革命前夕对光明的追求云云。荒谬至极,不提。
现行教参上也列举了几种对本文的主题思想的认识观点。一种认为是“作者寄情山水,描绘清冷幽静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如果这样的也叫寄情山水,那么它寄的是什么情?拿《永州八记》这样典型的寄情山水的文章相比,则此种观点就不攻而破了。一种认为“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 。作者何来之愁?一种认为“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流露闲适的心情” 。这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完全两码事。一种认为“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更是一种无端臆测。
那么,本文的思想感情该作何解读呢?我认为,通篇流露出一种迷茫和淫艳之外,别无其他。作者独自一人享受月色荷香,脑子里浮想联翩,但这既不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生命经历的回味,也没有对社会时局的关心,可以说,没有深度,没有价值。“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艳歌”,“风流”等词语,足见作者彼时的想入非非。而撇下妻子,心生这些念头,真不知该如何评价他。何况作者还说了“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因不能荡舟传情而生的遗憾,毕现纸上。
文章因思想的迷离不定、肤浅庸俗而整个意境显得苍白。如果说作者是因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幻而心生感概,那么为什么在“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时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荷塘月色,本是静谧幽雅的,但采莲则是热闹俗艳的,二者截然不同,而作者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夜晚,唯一想到的竟然是谈情说爱的采莲图,这样的思想意境又怎能引人共鸣呢?相比《故都的秋》和《囚绿记》中对人生的感叹、对时局的牵挂,融情于景,令人回味良久,《荷》文实在是一处破败的风景。
总之,《荷塘月色》固然有许多可取之处,但绝不是一好百好,其语言之无味、思想之散乱、结构之拘谨,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到。把它作为高中教材的范文,显然是不合适的。
名篇的尴尬——对《荷塘月色》之我见 结束。
- ·上一篇:《兵车行》教案
- ·下一篇:《抢财神》教学设计
- › 名篇的尴尬——对《荷塘月色》之我见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名篇的尴尬——对《荷塘月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