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与课例
[11-11 12:01:17]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高中语文教案 阅读:224次
高语三四13.卢亚萍.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与课例.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6(6)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鉴赏重点是情理交融,要体会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从而感悟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激情。鉴赏的前提是理清文章的思路,鉴赏的基础是理解文章的中心,否则情和理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所依傍。在理清思路的同时,鉴赏关键性的语句,从而让学生品味先生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所以我做到了不在划分段落、归纳大意和挖掘字词的微言大义上花过多的工夫,而是投入感情,整体感知,领悟重点;对学生采取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真实领悟说出自己的看法,切记寻求唯一的答案,不当学生的裁判,而是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领悟生活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爱国主义的主人翁意识能起到启发性作用。课堂授课必须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设计提要:
本设计分四步走:1 . 介绍时代背景,提出教学目标,以便指导学生预习。
2.鲁迅对社会问题观察的力度,即由现银兑钞事件得出的结论。
3.鲁迅对中国历史的独到的看法和观点。
4.鲁迅呼吁的“第三样时代”的提出。
教学重点:
1.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
我们都学过鲁迅的作品,(学生踊跃回答:《故乡》《一件小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孔乙己》..)鲁迅先生还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的这一夜,坐在灯下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从《灯下漫笔》中了解先生的漫漫思绪。
漫笔是五四时期所盛行的随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阅读时注意其蔓延无际的“笔墨”“思绪”“思维”,从散漫无际中抓住其思想的要点。
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1)
1.学习由小及大、由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二、背景:(出示幻灯片2)体察国势可以用先生的《自题小像》的一句诗“风雨如磐暗故园”。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变乱纷呈,黑暗异常。这一时期的鲁迅苦闷彷徨,思考着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出路。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出声朗读课文(5分钟),在朗读的同时划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思考其含义。
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从而品味鉴赏文本。
在《故乡》里,先生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这一篇文章里,作者又发出了什么号召呢?
(答)“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学生大声读出,教师提示读法:感情应该充沛,深沉,悲愤激昂,同时又是充满希望的。(师范读,生齐读)
(师)这一呐喊,其意义不亚于当年的“救救孩子”,这是召唤,更是激励。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号召?这还要从北洋军阀时期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起,同学们读1—3自然节概括这件小事。
(生读1—3自然节)
(师)这是怎样的一件小事呢?由此作者想到了什么?找学生复述这件事情,并找出关键性的词。
(学生复述这件事)“现银兑钞”事件: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第1段),停止兑现时的“不甘心”(第2段)与“恐慌”(第3段)。还有一个细节也颇发人深省:第1、3、4段都写到“银元装在怀中”,感觉却大不一样,开始只觉得“沉重累赘”,几乎失去,又终于得到(尽管打了折扣用)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由此得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即由“现银兑钞”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师问)那“现银兑钞”与“变成奴隶”之间有何联系?(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联系“现银兑钞”——“变成奴隶”心理变化
开始:银元装在怀中沉重累赘,将人不当人,不及牛马羡慕牛马。
后来:尽管打了折扣沉垫垫的觉得安心,喜欢。
给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
(师)本是一件小事,在北洋军阀时期极其平常的一件小事,就好像家庭妇女为菜市涨价而发的牢骚,没有半点虚夸,在常人不足为奇,而鲁迅先生独独用他如炬的目光,看到事件背后的东西,引出精辟的议论,犹如横云断岭,使文章迭起奇峰,别开生面,真可谓“以小见大”。正如他在《什么是讽刺》中说“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在意的..。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这几乎概括了鲁迅创作的全部要义,即由直写事实,引发联想,揭示实质。
可以说以上由个人经历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时作者的漫漫思绪进入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中国几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概括中国历史的?能否找出关键性的论断?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师)怎样理解作者将中国历史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提示:先找出哪些段落体现出老百姓在这两种时代下的生活情形,品味字里行间先生所表露的感情。)
(生)主要集中在7、8、9自然节。
(师)自由阅读7、8、9自然节,说出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句子不分先后,教师灵活掌握)
1.能概括乱世的句子:
强盗来了——杀
官兵既到——仍被杀
不服役纳粮——杀
服役纳粮——还要杀
敌他——杀
降他——杀
举例:五胡十六国、黄巢、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候——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统治者专制统治的憎恨以及老百姓的悲惨遭遇的同情。
2.乱世中百姓的心理的句子:
(1)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2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3)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百姓奴性人格的悲哀。
3.能概括治世的句子:
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形象、讽刺的语言)
4.治世中百姓的心理的句子:
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问)这两种时代有无相似的本质呢?
(生答)有,无论哪个时代老百姓都处于封建专制的压迫、剥削、奴役之中。
(师小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哪个时代老百姓都是从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最重要的无论哪个时代老百姓都有共同的心态——奴性心态。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了解作者透过先儒所提倡的“一治一乱”的社会现象中所表露出来的深邃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出示幻灯片
3:作者所思考的中国历史:
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矛头直击封建专制
作者所思考的国民性问题:一部中国国民的人生史就是一部奴隶史——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真可谓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感情,真正做到了由情入理、情理交融。林语堂先生如此评价鲁迅先生:“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正如《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希望中国出现新的时代,这一时代又是如何具体提出的?听老师范读12——14自然节。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与课例 结束。
- ·上一篇:《乡愁》教学设计
- ·下一篇: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 ›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2
- ›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与课例
- › 《灯下漫笔》说课简案
- ›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1
- › 一课时轻松解读《灯下漫笔》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与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