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多学网 - http://www.duoxue8.com !
当前位置:多学网学习教育语文教学诗词歌赋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虚与实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虚与实

[11-11 12:01:17]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诗词歌赋   阅读:552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虚与实,标签:诗词歌赋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法国美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美在关系。”而虚与实便是一种关系。在诗歌当中如果能处理好虚与实之间的关系,便能使诗歌焕发出无穷之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虚实结合的杰作。关于虚实的含义,清代戏曲理论家曾说过:“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他指出虚与实有两层涵义,即指艺术的虚构幻想与艺术反映的生活现实或真人真事的关系,又指艺术描写的无影无形与有影有行的关系。可见,“实”是指具体的人、事、物的象以及由人、事、物的象所构成的艺术整体境界。虚是指与实境有某种必然联系的艺术想象境界,也包含蕴着交融于实境中的特定情思。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李白的这一首诗是怎样将虚实糅合在一起体现诗的意境的。 
  诗的开头将瀛洲与天姥作对比,瀛洲难求,而天姥却可睹。因此瀛洲为虚,天姥为实。以瀛洲之虚为天姥之实起兴,正因为天姥是实的,因此是可描摹的。所以诗人接下来将天姥与五岳、赤诚、天台进行对比,突出天姥的雄伟气势,激起一种仰慕名山一睹为快的急迫心情。到此是为文章的第一层次,写入梦之由。 
  接下来梦游发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开始,诗人在一片灿漫的色彩里潜入梦境,从山东到浙江这一段茫长的距离,诗人在浪漫的湖月伴送之下一个“飞度”就完成了,一下直达剡溪。这是虚幻的艺术想象世界的开始。到达剡溪之后,诗人见到了什么呢?谢灵运当年游天姥时的住处还在,这是一个极其清幽的居处。天姥山不仅气势雄伟,还有名人胜境,寻古觅胜,一泻幽思,这正是梦游的初衷。诗人用自己的满腹情思,指形造物,化胸中的浮云块垒为有形外在事物,是为化虚为实。诗人的情感一旦激发,便一发不可收拾,梦游之兴由此渐浓。于是“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穿上当年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鞋如履平地,于是身入青云,思接千载,想象进一步升华。青云梯之缥缈,也有山阶之隐约,也实也虚,虚以辅实,实因虚生。诗人登高峰,海日恰升起,天鸡亦鸣天。阳光普照、霞蔚云蒸,天鸡鸣叫唤醒了天地,一鸡引来万鸡鸣。在这里现实的经验与神话的积淀互渗,神话向现实的层面落实,现实向神话的云雾中升腾,界于人神的一天开始了。而这些正是盛唐赫赫声威的写照,也是诗人官运亨通、扬眉吐气、豪情满怀的心理折射。这里的“青云”、“海日”都有特定的现实征示内容。表面上写登上高入云天的山路,实指他踏上“高官显爵”之阶。因此这是诗人用自己的主观精神将现实进行灌注而生成的艺术幻景。有这样美好的一天正应穷极天姥之乐。可是“千岩万路转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从日出到日没只是瞬间之事,诗人还没来得急细细把玩,明艳的景色便被压缩了,而梦幻的昏暗立即被伸长。此时诗人的心境由爽朗转向,转向黯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景观突变,恐怖立生。熊咆龙吟,深林层巅战栗惊动,烟水、青云也都满怀阴郁。这是诗人感情外化的表现。诗人以自己的主观感情支配创造客观事物,以情造境。这样一种景象已经是够惊惧的,但诗人仍嫌不够,并将其推向极至。于是山崩地陷,自然变化达到极至。这是诗人主观情绪恶劣的极至,这是恐惧、惊怕的极至。这天姥风云正是宫廷风云,乌云低压、骤雨在即、电撕天幕、雷摧丘峦正喻示了天宝年间长安宫廷小人专权,谗言惑主,朝政黑暗的现实。而接下来诗人笔下所描绘的“洞天仙境”则把小人弄权,朝政黑暗推向了极端——“青冥浩荡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里日月双悬,金银台浮在青冥之上。这里的天地完全是超自然的,非现实的。但这些却是诗人在现实中的经历在诗中的一种反映。它是诗人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记和诗人非凡的浪漫主义想象所铸造出来的,是现实生活与诗人神思融合的产物。若说“云青青兮欲雨”等诸句是用阴郁来折射现实的黑暗,那么这里“洞天仙境”的无比辉煌则是暴露了统治者的豪华奢侈。这残酷的现实让我们的诗人无法承受,于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诗人被这场恶梦吓醒了。在他心有余悸、惊魂未定的长长一叹中,他有仕途失意的痛苦,有他人生的不平,有他误入险境、虎口余生的惊颤,更有他对权贵误国害人的愤慨!梦即是真,真也是梦。天姥梦境折射的是诗人长安仕途行乐的真实经历,诗人这种闪射真、善、美光辉的政治理想,在权贵弄权、英才见弃的现实世界里也只能是一场梦,如过眼烟云,梦不成真。觉醒之时,梦中的烟霞也以已消失。这里的“枕席”是为实,而“烟霞”则为虚,虚实对比极为鲜明,言尽诗人失落之感。以上为诗的第二层次,详写梦中的游境。 
  正因为诗人产生了失落之感,因此接下来他便感叹时世,表达了归隐之心和不弯腰侍高洁的情操。梦境如烟雨虚无缥缈,转瞬即过;世间之事亦是如“东流水”滔滔往前流。因此梦是虚,现实亦是虚。虚与实已经浑化了。于是诗人心中不再郁结,有的只是满怀的豪情。骑白鹿访名山,任逍遥。由于胸怀的敞开,自我活脱脱的个性精神便表现了出来。于是便有了千古吟诵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诗人感受的真实写照。以上为诗的第三层次,写梦后的感想。 
  李白的这一首诗正是按照“入梦之由——梦中奇景——梦后感叹”来创设情景,表达胸中的情思。清代吴乔曾经说过:“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正因为诗人在现实到梦中再从梦中到现实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虚与实的关系因而使诗歌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虚与实 结束。
Tag: 诗词歌赋诗词歌赋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诗词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