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趣史
[05-10 00:35:31]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文本研究 阅读:426次 说起我们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它还是个“舶来品”呢。从它在中国的开始使用到今天,还不到一百年。最早使用新式标点的杂志是著名的《新青年》。该刊在1908年5月号上,除了全都改用白话文外,还使用新式标点,影响很大。倡导新式标点的人,当首推陈望道。他在1908年5月,以文言文写了《标点之革新》一文,发表在《学艺》杂志第3卷上。不久,他又写了《新式标点的用法》。另外,主张全面引进新式标点的,还有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等人。他们于1919年11月向政府提出一份《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的建议。教育部于次年2月,以第53号训令的形式通令全国使用,推广新式标点。
在中国使用和推广新式标点符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顽固派就拼命抵制,他们硬说:惊叹号(!)有什么好,放大了像炮弹,缩小了像细菌。鲁迅对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是大力拥护的,他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曾回顾推广新式标点符号的艰苦历程:“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也有些人胡乱使用新式标点。当时就有一些新文学作家,在使用省略号时往往任意延伸,有的竟然长达半页,全是小黑点。鲁迅先生对此嘲讽道:“在洋书上,普通用六点,吝啬的却只用三点,然而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同化之际,就渐渐的长起来,九点,十二点,以至几十点。有一种大作家,则简直至少点上三四行,以见其中的奥义,无穷无尽,实在不可以言语形容。”
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虽然很重要,但是当时的出版界并不重视它。在支付稿酬时,定要把标点和空格从字数中扣除。针对此种现象,有一次鲁迅故意把已经脱手的译稿从头到尾地连接起来,不让稿纸上有一个空格。译稿寄出没几天,书局就把它退了回来,并附信要求分出章节、段落,再加上标点。鲁迅复信说:“要作者分段落、加标点符号,可见标点和空格是必需的,那就得算字数了。”书局无奈,只好采纳了鲁迅的意见。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标点符号趣史 结束。
- ·上一篇:我说《在山的那边》这一课
- ·下一篇:《静女》教学实录
- › 标点符号趣史
- › 英文标点符号翻译大全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标点符号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