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多学网 - http://www.duoxue8.com !
当前位置:多学网学习教育语文教学文本研究从《谈中国诗》看钱钟书的诗学精神

从《谈中国诗》看钱钟书的诗学精神

[12-19 03:38:14]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文本研究   阅读:158
从《谈中国诗》看钱钟书的诗学精神,标签:文本研究资料大全,http://www.duoxue8.com

  1945年12月6日,钱钟书先生在上海对美国人进行了一次诗学演讲,后来作者把这篇用外文写成的演讲稿译成中文,这便是人教版第五册的编目《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是一篇学者文化随笔,体现了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的学者散文的一般特点。
  谈中国诗的传统方法一般是纵向的,即:按照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习惯把中国诗歌划分为先秦诗歌、魏晋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等阶段,研究不同阶段的诗歌特点。而钱钟书先生则从横向的角度,居高临下,鸟瞰世界诗歌,透视全球诗境中的中国诗特征,具有很高的智性,一篇短短的演讲词,包容了钱钟书先生丰富而独特的诗学精神。
  一、站在比较文学的高度方识中国诗的庐山真面目:
  钱钟书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方法,用普遍联系的眼光来看中国诗,“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外国诗的存在而识得中国诗是独特的“那一个”,因中国诗的存在而得以成全世界诗歌的完整性。单纯就中国诗而论中国诗的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他的眼光会为本国诗所局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而割裂本国诗和外国诗歌的联系,所得的结论也是片面的。
  二、全球化中的中国诗:
  (一)中国诗缺乏逻辑性。
  1.发展的无规律性。
  西洋诗的发展遵循“史诗——戏剧诗——抒情诗”的基本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中国诗一蹴而就达到“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缺乏逻辑性。
  中国最初的小说从属于历史,归于史类。而中国诗没有经历“幼年”时期,最早的诗歌是极为成熟的抒情诗,以先秦时期的《诗经》和《离骚》为证:《诗经》要么是歌颂纯真的爱情(《周南•关雎》),要么是揭示从军的悲凉(《小雅•采薇》),要么是表现稼穑的艰辛(《小雅•七月》),……都是抒内心的情感。屈原的《离骚》更是将这种内心情感的宣泄更加夸张化,代表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中国诗发展无规律性导致了中国诗的早熟。
  2.构思的无序性。
  中国的诗人是天才“空想家”,他们的思绪丝毫不受自然规律、社会律令的约束,一会儿上天捞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可见中国的诗歌,没有“地心力吸引”。
  庄子建构了“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的虚幻所在,李白眼见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壮观仙境,苏轼更具有“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的伟力。
  从美学的角度看,因不受事理的羁绊,中国的诗歌具有了浪满主义的气息,海市蜃楼般的意蕴之美。从诗学逻辑角度看,中国诗人构建的“空中楼阁”,虽然美丽却缺乏现实的根基,缺乏事理的逻辑,使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导致了中国诗歌的“早衰”。
  (二)中国诗是“微雕”艺术。
  相对于西方洋洋洒洒的诗歌“大厦”而言,由于受到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的限制,中国的诗歌是典型的“微雕”的艺术。正如钱先生所言:“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歌的形式(如,律诗,绝句,古风,词,曲等)对诗歌的内容有所限制,但是诗的形式也要适配诗心的需要,不同的思想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诗歌形式来表达。
  诗体的限制,正好让诗家们在有限的字数里寻找无限的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诗学精神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是中国诗人所追求的“含蓄之美”之所在。
  晚唐词人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道:“梳流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州。”许多评论着就认为“肠断白苹州”为画蛇添足之句,因为脉脉斜晖和悠悠江水,象征着女主人公的不尽情思,无穷怨望,给读者思维无限留下发散的空间,具有丰富的暗示性。“肠断白苹州”虽写出了女主人公更难排遣的断肠情怀,失望趋于绝望的伤痛,但过于直白,画面布局得拥挤,没有给读者留下虚空的独处空间。
  评论者对《望江南》结句的批评与钱钟书的诗学精神——“一种怀孕的静默”是契合的,而与西方诗“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的理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灰色”即指诗歌中伤感的色调,“确切”是指一首诗歌里的具体意象,正是着“确切”让读者产生无限的“空泛”,留下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确切”具有很强的暗示性。

[1] [2] [3]  下一页


从《谈中国诗》看钱钟书的诗学精神 结束。
Tag: 中国  钱钟书   文本研究文本研究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文本研究
从《谈中国诗》看钱钟书的诗学精神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