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构与存在之间──《沙之书》互文新读
[11-11 12:01:17]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文本研究 阅读:821次 上沙之书一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去发现作者虚构的内容:“沙之书”这一原型本身,“圣书”,多人翻过,重量异乎寻常等,尤其是沙之书的无限性细节的描写,“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永远找不到最后一页。“我”开头对沙之书充满着兴趣,后来忧虑,以致“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最后把书藏在图书馆里。再读课文,发现疑问,教师归结:
沙之书代表着什么,到底有怎样的隐喻义?写它有什么用?
“他进我家门的时候,就决心把书卖掉”,“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为什么拥有书的人却竭力想摆脱这本沙之书?
为什么许多次出现《圣经》,这与沙之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并且沙之书在小说中是否有深层含义?文中写沙之书的原始主人“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地位卑贱,有什么用意?
在同学提出疑问的基础上,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于是在充分深入研读文本的前提下,张梦依同学认为:
沙之书代表着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文中说“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翻到任何一页就像人处在时间和空间的任何一点,沙之书中插图某种程度上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沙之书的插图逝去了便不再出现,这就有点像生活,逝去的便无法追回,“铁锚”象征着起航,故事的,“面具”象征假象,得到沙之书的喜悦是假象,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想知而不可知的失望,对于未来恐惧。
教师评述其回答的合理性,边引述边评论,观点自成一说。
而陆凯丽同学则认为:“‘沙之书’就像人心中的欲望。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无始无终。文中写以《圣经》换《圣书》,其实就好像用道德换欲望,有了欲望便会摒弃仁道。主人公开始迷恋沙之书是因为新奇以及探索奥秘的欲望,然而却无法自拔地陷了进去。”
孙坤同学又补充说:“沙之书象征着无尽的欲望,欲望原本可以给人生活的动力,使人奋发图强;但过多的无尽的欲望,却束缚了的行为,烦扰着人的生活,使人生活不再那么自由,那么无拘无束,因为它使人背上了沉重包袱,这无尽的包袱带来无尽的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以人们希望摆脱沙之书,重新回到原本轻松的生活常态。”
教师肯定了两位同学肯钻研,“沙之书”象征无穷尽的欲望。人为欲望所困,当然想要尽快脱手,转卖他人,正如老舍所说“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叶婷婷同学说:“‘沙之书’的无限,不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去理解,就像是我们不知道宇宙从何而生,向何而灭。每个人短暂的一生,只是宇宙大历史的星星点点,连点缀也算不上。当我们处于人生的某个位置时,如果一味的想要改变过去,掌握未来,最后失去的是无数刻美好的现在,。就像读‘沙之书’一样,你看着这一页,又想要欣赏前一页和后一页,最终连这一页都找不到了,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沙之书’隐喻着“珍惜现在,把握现时”的道理。”
冯超认为:“沙之书”隐喻这个世界。因占有而感到幸福,却因探索而感到困惑。用有限的身躯来面对无限的世界,用有限的精神来感知无限的世界,那只会感到烦乱。因奋斗与徒劳无功之间的“断裂”,因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断裂”,荒谬由此而生。
倪斯伟认为:该文是作者一种回忆性文章。沙之书的意象就代表着无限广阔的思想和文学。文中用“我是……体积”开头,这是作者自己的体会,而后文“如果空间无限……任何点”,则是陌生人的体会。他们两人都认识到了思想和文学的广博因而感到惶恐和不安,因为自己的渺小而不安,而书的来源是来自生活最底层的人,象征着文学与思想即来自生活最广大的地方。
同学们的发言很有道理,能用联想的方法来解读沙之书的隐喻义。在同学们自由开放的讨论文意的基础上,教师再作启发,如果我们联系文献资料来参互阅读,还可发现沙之书的深广的意蕴。请同学们结合博尔赫斯的《通天塔图书馆》(写于1941年)来阅读:
“宇宙(别人管它叫图书馆)由许多六角形的回廊组成,数目不能确定,也许是无限的,……从任何一个六角形都可以看到上层和下层,没有尽头。”
[1] [2] 下一页
在虚构与存在之间──《沙之书》互文新读 结束。
- ·上一篇:程少堂老师《荷花淀》公开课纪实
- ·下一篇:我这样教《为了忘却的记念》
- › 在虚构与存在之间──《沙之书》互文新读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在虚构与存在之间──《沙之书》互文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