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崖之辞》教学参考
[11-11 12:01:17] 来源:http://www.duoxue8.com 文本研究 阅读:388次 五月十三日,惠安一中的林志鹏老师开设了公开课《〈庄子〉选读》《无端崖之辞》。惠安一中上半学期的面向全县的教研活动为青年教师教学公开周,下半学期为“市级骨干教师教学公开周”。林志鹏老师的公开课是公开周里的其中一节。
一、课堂教学基本情况
1、教材处理
选修模块“先秦诸子选读”的“《庄子》选读”这一单元有五篇课文,内容较多,作为选修课,教材处理有一定难度。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材,林志鹏老师根据学情及教情做了合理安排。《无端崖之辞》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有七则,这一节课选其第一、七两则,配以课后的两则练习材料。以四则选文来理解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处理是巧妙的,成为这一节公开课的一大亮点。
2、课堂结构
先是导入,以“说不尽、说不准、说不透的庄子”导入,就激趣上说,作用良好,是又一大亮点。检查预习,主要是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及难句。后是分则解读、探究,理解庄子的思想。生字新词难句安排于课前预习完,课堂上主要任务是庄子思想的理解。就课堂结构来说,林志鹏老师的安排也是颇具匠心的。
3、新理念
课堂教学中安排了“探究”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庄子的思想。
二、这堂课中值得探讨的内容
1.教学环节与目标达成度
林志鹏老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向庄子思想的理解。课堂中的一些细节内容与目标达成方面的扣紧还是不够的。
如导入时的“说不尽、说不准、说不透的庄子”,教师的评说虽能激趣,但与庄子的思想联系不紧。教师的引导上有些模糊,内涵的导向上应有明确的指向。或者是说,有明确的内容存在于导引语中,内容看似是可供选择,但却是有明确的指向包含于其中的。课后与其他教师交流,他们认为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时如能回到导入内容,“说清”、“说透”,首尾呼应,那就妙了。
2.“教师的精彩”与“学生的精彩”的关系。
做为一节公开课,授课教师一般会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要精彩。这样的认识应该是普遍的,也会符合现场观课教师的审美倾向。
但就新课程理念来说,课堂上应是学生的精彩才是对的,也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学生才是学习主体。这堂课里,教师讲授精彩,显示出其应有的学识水平。但学生的表现就较为一般了。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授课时,在听课评课时,价值倾向要做较大的改变: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所在。
3、课堂教什么
课堂应教会学生学习。听课过程中,我不时站起来,看看学生的情况,他们预习时在书中写了什么,或是圈点了什么;教师讲课时,他们做了什么笔记;教师提问时,学生动笔了没有;等等。但让我失望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没有什么动作。
由是,我就想问,我们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什么?
如果学生都认真听,他们就能记住教师的讲授内容吗?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就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吗?很显然,转化率是极低的,这已成为教师们的普遍共识。
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应教学生什么呢?
很显然,课堂上应给学生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语文课,是母语课程,是实践性科目,是体验性内容,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是必要的,在活动中体验、把握、积累学习的方法,那才是成功的课堂。
课堂上应注意让学生养成某种习惯。如要怎样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时,如何动笔做出应有的反应,如何与同伴交流探讨,是不是敏于发现问题等等。而不是呆坐着等待教师告诉答案,且要教师提醒才会做笔记。
4.“探究”环节如何操作
教师在屏幕打上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找到答案。这是探究吗?
当然是探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效的。毕竟教师对学情的把握相对是准确的,提出的问题也是有针对性的,只要操作得当,这样的探究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存在的问题是:一,这是谁的问题?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如果是学生的问题,那就对了。那进一步要做的是,学生的问题如何产生,如果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获得发现问题的能力,那是能让学生受用终生的,教师是功德无量的。这可能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是否高水平的分水岭了。也应是说,教师还要懂得引导学生去找到问题。二,如果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我们能断定那是一定符合学情的问题吗?如果有偏差,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感兴趣,其内涵离学生很远,那样的探究就有问题了。三,所产生的问题内涵合理吗?是指向结果,还是指向过程、重在过程?如果问题是指向过程的探究,学生收获多多,那是真探究。如果只是指向答案,那就有问题了,可能是假探究,是我们要摒弃的。
[1] [2] 下一页
《无端崖之辞》教学参考 结束。
- ·上一篇:怎样数在10以内的不同物体
- ·下一篇:《桥之美》课后题及答案
- › 《无端崖之辞》教学参考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无端崖之辞》教学参考